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

时间:2025-03-03 12:41:02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本文共19661字]

【前言】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篇一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

一、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二、参考译文:

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 ……此处隐藏17040个字……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小事情上讲信誉,就能使大阴谋得逞,多注意细节,大决策就能搞定。)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凡事不可做绝,凡言不能吐尽,即使是至亲好友也要小心)。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心里有气也要忍着,假装畏惧,心里在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如果能这样做,纵是喜欢耍阴谋诡计也会被迷惑)。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等待机会)变则存矣(知道假装畏惧就可以得到好处,懂得假装恭敬就可以远离灾祸,这样的人再遇到什么变故都没有危难)。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只要跟用得上的人都套交情,就可以长远的对你自己有利)。天恩难测,惟财可恃(别指望永远得到领导的保护,因为在利益面前谁都靠不住)。以奸治奸,奸灭自安(用恶人去整治恶人,坏人被治服后,整治恶人也知道了厉害,照样也就变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治服恶人以后,就再不重用被治服了的这个恶人,这样他就再也干不成什么坏事了)。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计策不管用就不能一条道走到底,自己没有聪明才智就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切记切记)。

谤言卷七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对职位比自己还要低的人,没必要给他提意见,同时,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要给领导推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如果想攻击别人,就找到他最遭人羡慕、嫉妒的那一个点,这样的话,所有的人容不下他)。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或者想办法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攻击他,这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诽,谤办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再就是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因为他们早晚会攻击他,而且别人还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应当说是算一个诽,谤人奇招)。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再就是把他干过的那些别人不知道的小事情,挑出毛病来公诸于世,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毁谤办法)。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再就是到处散播他的种种坏话,而且真真假假的让他无法分辨,这也算是可以使毁谤直接成功的办法)。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遇到诽,谤能选择沉默,当事情慢慢清楚后,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那么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如果领导对你的的印象不如以前了,同事们就可能开始对你不满。换句话说,如果同事们都对你不满意了,那么领导也该产生怀疑了)。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借助领导来攻击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同事们的舆论来讨取领导的信任,这样的办法,任谁都得上当)。

示伪卷八

无伪则无真也(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其实真的并不怕假的,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怕的就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如果虚伪得不能到位,就会自己惹祸上身,但如果真诚要是到了无所忌讳的地步,却也是件让人讨厌的事情)。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顺应领导的意思去行事,哪怕是假装的也没有关系)。逆其上者,真亦罪焉(但要是悖逆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是真诚的,到头来也是惹烦恼上身)。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提什么要求千万别说的太直白,要学会曲里拐弯的用点技巧才容易成功)。

拒忌明也,婉之无失(同样的道理,拒绝什么要求也别有什么说什么,委婉点儿照样能达到目的又不会得罪人)。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所谓的“忠”,主要指的是“仁”,道德高尚者自然“仁”而且不忍弃旧,当然也就是“忠”)。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所谓的“仁”,主要指的是用行为来感恩,而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绝对不会通过行为来感恩)。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有道德底线的人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耍手段骗人,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一显达,就会背着领导耍花招,这是做人虚伪不虚伪的原因,跟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如果是虚礼俗套,不去遵循也不算是什么虚伪。但明明不是什么好事,还说一不二的也算不上什么诚信。所以,具体问题得去作具体分析)。

降心卷九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用心计来进行管理,什么时候没有心计使用了,别人也就不服你了)。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其实,收伏人首先要收伏其心,只能是用道义将他们慑服住,让他们的志向不会改变,目的就达到了)。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如果自己被领导宠信,就一定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但如果自己被领导瞧不起,可千万别私下拉帮结派和领导作对)。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不显山不露水的权谋手段才容易成功,因为搞权谋手段要知道不用则隐蔽,用则致胜)。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其实每个人都有弱点,道德高尚者的弱点在于他们珍爱亲情,把他们的亲属搞定了,他们也就曲从了)。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就不一样,因为他们害怕比他们更狠更毒的人,以狠毒制狠毒,他们也就服了)。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有道理也不需要争个输赢,给领导提意见更不需要争辩,因为,只要不遭人讨厌目的就能达到)。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其实不管是什么态度或是做什么事情,都没必要先弄得路人尽知,只有顺应形势等缘分到了才可能成功)。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仁义”二个字,不知道拖累了多少讲究道德底线的人,对不讲道德底线的人却不起任何作用,所以,“仁义”一定不能随意滥施)。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因此,好处别忘了那些讲究道德底线的人,惩罚也别忘了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奖惩我们都要按照游戏规则来)。

揣知卷十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善于观察才能去了解别人,善于思索才能去理解别人)。知人不惧,知心堪御(只有了解了别人你才能无所畏惧,也只有理解了别人你才能知道怎样去进行提防)。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藏才隐智,不懂得藏才隐智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不仅仅需懂得藏才隐智,还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久而久之,别人对你的嫉恨之心就会慢慢消除掉)。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做君子的可以在小事上糊涂一点没有关系,但在大事上绝对不能糊涂的这个道理)。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小人们一般都在眼前的事情上患得患失,未来的事情就会考虑得少)。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再找些机会看看他们的反应,这样就可以知道谁真诚谁虚伪,谁君子谁小人了)。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然后,要认准有前途的人,去把关系搞牢固一点,以后的祸事就自然避免了)。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再就是多结交可以结交的朋友,并注意各种消息,这样就没有不知道的内幕了)。

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如果能够做到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并常心存忧患思识,还要放弃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左右逢源了)。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范文。

《清静经原文及译文(通用多篇)[本文共1966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