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论实事求是的有关毛概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实事求是的有关毛概论文 篇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大学生优秀品质培养》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并在不同时期丰富和发展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时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优秀品质
[作者简介]刘爱新,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06-03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
“事实求是”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的一条思想路线,并且以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主持起草《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教育党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并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古田会议体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重要原则。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要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后来,毛泽东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系统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作了深入的哲学论证。至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取得了伟大胜利。
然而,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在不同程度上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严重失误。““””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第一个拨乱反正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权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重要意义,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邓小平同志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声音,他有力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作了概括。根据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探索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
在新时期,面对国内外的新环境以及我党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含义,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江泽民还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以胡锦涛为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强调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做到求真务实,注重实践效果。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在坚持求真务实问题上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很显然,这一讲话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认知和现实意义,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保证。
回顾党的发展历史和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我们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反之,一旦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和我们国家就会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备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既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这个精髓,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积极坚持这个精髓。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了这个精髓,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构建。
二、大学生实事求是优秀品质的培养
“实事求是”作为我党思想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是大学生必须理解、掌握、进入头脑的重要理论知识。这一内容设置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第二章,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更充分了解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内涵,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然而,笔者认为,仅仅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传授予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的重要平台。具体地说,在帮助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应该把塑造大学生优秀品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共中宣部和教育部对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明确提出的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优秀课程的教学目标。
很显然,理论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才能体现其生动性和吸引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非与大学生毫不相干、高高在上的枯燥理论。实际上,实事求是也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为人处世息息相关的优秀品质。我们首先从“实事求是”的词源观察,“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文中说刘德“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意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种求实的学风。毛泽东同志于上世纪40年代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借用“实事求是”这一 ……此处隐藏4561个字……能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实事”出发,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求”,才能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是”,才是求得其所,才能求得其法。因此,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指南统一起来,必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必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通起来,必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应起来,才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其他主体,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鲜明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阶级先进性,真正实现在“实事求是”价值要求问题上的人民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员是其价值客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还要求必须明确其价值客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客体,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章·总纲》中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要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客体。自己为价值客体,他人为价值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选择;自己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成本)、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辩证地看待主体价值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从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共产党员(除了那些不合格的但暂时还没有被开除党籍的)本身也包含在广义的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因而实际上党本身也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的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此,《党章·总纲》中明确告诫全体党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正确主张、方针、政策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体和价值客体。党和人民群众在“实事求是”价值利益上的这种高度一致,决定了“实事求是”在价值要求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辩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价值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决定其愿不愿“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制约其能不能“实事求是”。
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才能自愿地遵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要求,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愿意“实事求是”;也才能不怕“丢位子”,不怕“掉帽子”,不怕“挨板子”,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敢于“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帮助主体克服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其认识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其能够“实事求是”。这样的人即使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有心无力”,最多就是“好心办错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态度上的“不愿”或“不敢”,而往往是因为水平上的“不能”,或者说不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认识能力的问题。
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行为主体是不会主动放弃、更不用说牺牲自己的半点利益而去做任何利他却有可能损己的“傻事”的。这种人没能坚持“实事求是”,有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不涉及到“敢不敢”的问题,那就只剩下“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了。有些人即使有“实事求是”的能力(主要指认识能力),不存在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也“不愿意”自觉地“实事求是”(做好事),甚至有可能会把“实事求是”进行庸俗化解释(片面地把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声称这是对自己的“实事求是”),从而去“理直气壮做坏事”。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弄虚作假现象与其说是主观主义的流毒,倒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与其说是行为主体水平上的不能“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态度上的不愿“实事求是”,与其说是客观上不理解“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主观上故意曲解“实事求是”。
(二)利益因素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共产党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追求个人利益的途径或手段的正当与否,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党章》中明确指出:“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一方面既要承认党员有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求党员必须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获利行为。因为党自从执政以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着国家和社会的许多重要权力和资源,如果能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就是好事,如果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对人民、对国家、对党自身就都是灾难。对此,党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得力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党员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是愿意“实事求是”的,坚决避免那些冲着升官发财而来的人混入党内,这种动机不纯的人往往形象不好,但却“混得不错”;其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教育,使之树立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价值观念,坚定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的决心;再次,要以民主、法制和创新等手段保障那些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政治上“良币驱逐劣币”的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也可以适当运用利益杠杆建立“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仍敢于“实事求是”)的激励机制和正当权益补偿机制(可以是奖金等直接形式,也可以是免税等间接形式),从而激励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最后,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出口关,对于那些经批评教育等帮助手段仍长期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或在重大问题上没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要有切实的惩罚机制,让那些党性不纯、压根就不愿“实事求是”的党员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实事求是的有关毛概论文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