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乡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人才是社会文明的关键力量,要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没有全民的、优质的基础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就难以得到整体性提高,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创新思想的产生就失去了根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可农村义务教育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我就先由身边的现象说起吧!根据调查得知,该村孩子近两三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是:上小学和初中的共29人,完成义务教育的仅12人,现在仍然就读(超出义务教育年限)9人。完成义务教育的仅占41.38%,大部分都是中途辍学的,以初二、初三辍学的人数居多。我所处的镇是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偏僻小镇,又是两县(阜南、临泉)的交界,经济发展迟缓。2014年秋季开学王堰镇初中在校生计有2187人,现列表如下:在校生辍学人数辍学率张楼中学957人95人9.6关堂中学590人51人8.7芦楼中学630人60人9.5另外影响义务教育完成质量的又一个因素是教师素质,走访中得如下资料(部分农村教师时常变动):教师总数国家教师聘任者大专学历非大专学历关堂中学21人9人12人021人张楼中学22人22人09人13人芦楼中学20人20人08人12人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辍学主要原因。在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庭,若遇到自然灾害,无力供子女上学而导致失学率大增。另外农村的有些家庭孩子比较多,而这样的家庭又是女孩子多,孩子的年龄差距不大,极易造成集体辍学,要么只有一个最小的就读。这类学生占整个辍学人数的一半左右。2、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长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低;反之,家长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高。家庭教育价值观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低;家庭教育价值观不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高,有的家长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认为读书只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个数,这样家庭的孩子当然容易辍学。家庭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还表现在“重男轻女”,在有几个孩子的家庭里,女孩子更易辍学,陈旧的思想依然让他们认为女孩终究是别家的人,花钱给女孩读书无异于将钱白白地送出去。当前,农村送子女读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跳农门”。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升学无望时便丧失信心,认为是“白花钱”,而让子女离校辍学,这样的父母通常也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他们认为上学要花费很大一笔钱,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工作很难讲,不如趁现在到外面做工赚一笔现的,多积存一点家底。对此我深有感悟,姑姑家有二女一男,表弟今年十七岁,初中未毕业就被带到外地做工了,暑假回去时正赶上他要走,跟他随便聊了几句,当说到学业时,他眼圈有点红,声音哽咽,当时我的心有点刺痛,很心疼这个表弟,有这般上进心却无力改变他辍学打工的命运,只能鼓励他要多求进取,不要松懈自己,他涩涩地笑着点点头……说到底还是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的教育意识不够啊!不然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呢?如此强大的反差,原因是什么呢?(二)教育内部因素1、当前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学校办学形式、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实际不适应,使得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若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跳农门”无望,就面临“进仕不得,务农无心”的尴尬局面,造成许多学生过早离校。农村教育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是必要的,但这并未在广大农村学校扩展开来。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目标是导致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使一部分教师把大部分注意力着重放在“优生”身上,放松对“差生”的关爱,这样在一个班级内易形成成绩上的两极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由于成绩不好,在校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歧视,在家又被父母贬损,自尊心和积极性被严重挫伤。当他们承受不了这些具大的心理压力时,学校就成了灵魂的坟墓,课堂变成了阴森的棺椁,红红的分数就是梦魇。他们会不顾一切地逃走……渐渐地辍学或务工或闲逛,新一批的小混混就这样诞生了。(三)社会因素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第二篇:某乡镇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人才是社会文明的关键力量,要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基础教育。没有全民的、优质的基础教育,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就难以得到整体性提高,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创新思想的产生就失去了根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的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地强调要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可农村义务教育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我就先由身边的现象说起吧!根据调查得知,该村孩子近两三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是:上小学和初中的共29人,完成义务教育的仅12人,现在仍然就读(超出义务教育年限)9人。完成义务教育的仅占41.38%,大部分都是中途辍学的,以初二、初三辍学的人数居多。我所处的镇是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偏僻小镇,又是两县(阜南、临泉)的交界,经济发展迟缓。2014年秋季开学王堰镇初中在校生计有2187人,现列表如下:在校生辍学人数辍学率张楼中学957人95人9.6关堂中学590人51人8.7芦楼中学630人60人9.5另外影响义务教育完成质量的又一个因素是教师素质,走访中得如下资料(部分农村教师时常变动):教师总数国家教师聘任者大专学历非大专学历关堂中学21人9人12人021人张楼中学22人22人09人13人芦楼中学20人20人08人12人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原因(一)家庭因素1、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学生辍学主要原因。在那些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家庭,若遇到自然灾害,无力供子女上学而导致失学率大增。另外农村的有些家庭孩子比较多,而这样的家庭又是女孩子多,孩子的年龄差距不大,极易造成集体辍学,要么只有一个最小的就读。这类学生占整个辍学人数的一半左右。2、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长教育程度越高,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低;反之,家长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学生因家庭原因辍学率就越高。家庭教育价值观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低;家庭教育价值观不正确,学生辍学率就越高,有的家长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简单地认为读书只是让孩子识几个字会算个数,这样家庭的孩子当然容易辍学。家庭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还表现在“重男轻女”,在有几个孩子的家庭里,女孩子更易辍学,陈旧的思想依然让他们认为女孩终究是别家的人,花钱给女孩读书无异于将钱白白地送出去。当前,农村送子女读书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跳农门”。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升学无望时便丧失信心,认为是“白花钱”,而让子女离校辍学,这样的父母通常也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他(转载请注明来源wWW.)们认为上学要 ……此处隐藏11048个字……解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我在暑假期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及其家长和在当地中、小学任教的老师。调查的方式为预先设计问题和话题,通过和他们聊天的方式了解情况及其对于话题的看法,并认真记录聊天的主要内容,整理后仔细分析,然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 教学资源匮乏
调查发现,村子附近最近的小学在临近的三个村子中间,最近的学生离学校也有一里,最远的学生离学校甚至达到四、五里,这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距离最近的中学距离有大约五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学生只能选择住校,在学校吃住的花销给学生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
校舍占地面积小,教学设施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及场地,这也是一个问题。小学校园里根本没有体育设施,一片不大的空地就是操场了,而中学的操场上仅有几台破旧的乒乓球台和俩篮球架,体育设施严重缺乏,而且教学设施亦是相当简陋。
不仅在硬件方面不行,在软件方面也是很不乐观。师资力量缺乏,一个老师带很多学生,根本没有精力兼顾。并且教师的素质达不到要求,缺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兼之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有很多教师因待遇低而离开了教师队伍从事他业或者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镇)学校。现在一些民办、私立学校经常到乡镇中小学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还比较小。民办学校给的年薪是5万元一年(目前他们教师的年薪只有2.5—3万元)。在他们学校一个英语教师要教三个班的课,而在民办学校只教一个班的课。有的地方民办学校甚至不要档案,可以为招来的教师重新建档;也有的地方规定去民办学校的教师档案可以放在教育局。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
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愈加突出。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师资条件一般或不太满意,部分家长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的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动不动就体罚学生等。
二、 初中生流失现象严重 在访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中途退学的很多,他们大多是初中生。有学生告诉我他们班初一的时候有近70个学生,而到了初三的时候就只有40多个人了。我通过向老师以及退学学生和其家长了解情况,发现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成绩不理想,厌学,自觉升学无望,便提前辍学出去打工。有的学生还有上学无用的想法,认为上学出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出去打工。而他们的家长对此大多是听之任之的态度,甚至是持支持的态度。而老师对此的态度大多是无可奈何,甚至于少数老师以影响班级整体成绩和学风为由主动劝退。相比村中,外界信息更加广泛,教育设施的软硬件更加完备,因此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接受教育。还有部分家长在见到别人将孩子送到外界接受教育时会产生攀比心理,盲目的将孩子跟着送出村子,而欠缺考虑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及损失。另外,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
将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接受教育或者家庭实在贫困,也是学生流失原因之一。
三、应试色彩浓郁,素质教育难以实现
以考试分数为本。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所以学校就对学生过分强调分数,只按分数评学生的优次。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 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而学生也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家长所谓的期望,得到老师和学校的青睐,一门心思只想拿高分。拿不到高分的学生就自暴自弃。搞得老师和学生都狼狈不堪。
四、德育教育相对薄弱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学校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监管措施,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只是粗暴的批评,对于正处在逆反期的中学生来说,这显然治标不治本。一些老师对与成绩优秀的学生的错误甚至可以公开允许。有的学生家长外出务工,使得家庭教育缺失,如此使得学生的德育严重脱节。吸烟、酗酒、打群架、早恋等现象不断。
对于以上情况,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把教育经费作为重点抓,成立监察小组,保证教育经费用到实处,对于因建校舍负债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
二:针对初中学生流失的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 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 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推行所谓的“末位淘汰”机制,广大农村教师因担心自己本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贪黑长时间同学生泡在一起,致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学生由此产生厌学、逃学的现象。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
道路。
四:加强德育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该把握好不同学生不同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个体的心理、思想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进行德育工作还必须结合当前社会情况,把握时代特点,帮助学生不收有害的社会观念毒害。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德育工作成为一个体系,真正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结体会: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于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有了深刻的了解,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义务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不仅关系到现在,还关系到了未来。因而,这些问题绝不能一直被拖下去。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更需要广大农村村民乃至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实现真正的义务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