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应急调研报告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三防形势应急管理策略调研报告该文在介绍_____市近年汛情现状、特点及三防应急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_____市三防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路以及完善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的策略,为_____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1 概述
_____作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近1o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正按照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进_____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进程中,必须加强和推进三防应急管理工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2 _____市汛情现状与特点
2.1 _____市汛情现状
_____市地处东、西、北三江汇合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汛期易产生山洪。南部属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地势低洼,易受热带风暴潮袭击。年降雨量在1 009~2 865m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831mm。年内降雨量分布不均,汛期(4~9月)集中了全年80% ~85% 的降雨量,易形成洪涝灾害。而枯水季节,雨量减少易发生旱灾,南部河网易受咸潮影响。
2.2 汛情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_____市三防形势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
1)洪水的复杂性。_____市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北边的防洪屏障北江大堤防御西、北两江洪水。西江是珠江第一大干流,发洪较北江迟,主要集中在6~ 8月,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北江是珠江第二大干流,发洪时问较西江早,主要集中在5~7月,洪水峰高而量较小,历时也较短。因此,在每年5~8月,西、北两江洪水会对北江大堤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两江同时发生特大洪水时,对北江大堤的威胁更为严重。
2)台风的频发性。由于我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是西太平洋、南海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地区,每年5~10月为台风活动季节,每年7~9月是台风影响和侵袭_____的活动盛期。台风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引发沿海风暴潮、洪涝灾害和山洪灾害,还伴随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一系列次生灾害发生,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登陆或严重影响珠江口附近/时中心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约有2个(次),其中中心风力在1o级以上的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平均每年约有1个(次)。1983年9月9日9时,8309号台风登陆珠江口,最大风力达12级,台风灾害造成我市2o人死亡、127人受伤,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这次台风是解放以来影响我市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给番禺区的海堤造成了严重毁坏。
3)潮位的趋高性。在每年的4~8月,珠江水位受东江的顶托,更受来自伶仃洋的潮夕影响,因此洪(潮)水会对珠江堤防构成严重威胁。据中大站水位统计,“05.6”中大站点高潮水位2.77m,比历史(xx—07~0
7)最高水位2.62m,超高0.15m。特别是西、北两江发生特大洪水又适逢天文大潮时,对城区的防洪安全最为不利。
4)暴雨的突发性。近年汛期暴雨表现为短历时、强降雨量、局部性。最典型的有黄埔区xx年5月26日,出现强降水过程,测得日雨量192mm,最大3h雨量152.9mm,超过该地区历史记录。xx年10月18日2时~10时,花都区局部地区突降大到特大暴雨,录得的最大降雨量为279mm,造成多个村受灾。突发暴雨易造成城区内涝,市区地势低洼,高程在珠江基面3.om以下的面积为582km ,占城区总面积的40.3% 。市中心区街道高程低于2.om的有402条,低于2.5m的有483条。城区排水河涌出水口高程多在一0.5~1.om之间,排水管网出水口偏低。汛期若突降暴雨,再遇洪潮水位的顶托,常造成“水浸街”,特别是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因监控不严、排水不畅造成水淹
5)山洪灾害的次生性。主要发生在北部的从化、花都等地区。按照山洪灾害发生的机率、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及地形地质条件,确定了特别重要防治区有从化市淄二河流域的鳌头镇、良口镇、吕田镇以及花都区的梯面镇。
3 _____市防汛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三防应急体系的现状
1)三防应急管理体系。根据本地区自然灾害和城市成灾的特点,_____市以三防总指挥部作为防御自然灾害的主要工作机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由20多个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防汛防旱防风工作,形成了“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三防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当发生洪涝灾害时,各成员单位按职能分工,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2)三防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一系列防汛防台风地方性法规,主要有:《_____市实施;办法》、《_____市堤防建设管理条例》、《_____市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等对防汛抗旱、堤防工程、水库大坝等进行了规定,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3)三防应急预案体系。为全面提高我市应对排涝、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反应能力,及时有效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编制、实施市级《_____市北江大堤抗洪抢险预案》、《_____市山洪灾害应急预案》、《_____市城区防洪预案》、《_____市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和《_____市台风灾害应急预案》。“四级”逐步完善。实行逐级承包、责任落实到人,从被动抗灾转为主动防灾的覆盖全市城乡各级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
4)三防责任制体系。建立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责任追究制为保障的技术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并将防灾减灾的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已建立防汛值班、防洪安全检查、防洪调度等13项制度。同时,还制订了三防信息报送与考核办法、三防信息管理办法、抢险物资管理办法、洪涝灾害损失评估办法、水毁水利工程资金安排原则、抢险队伍调用程序等,使三防应急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5)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已建成以水文遥测站、专用中继站、遥测数据接收站、卫星云图接收站、测雨量站点为节点的水文遥测系统,覆盖了全市重点小
(一)型以上水库、重点水闸和堤围,基本完善了全市实时水雨情信息的遥测站网和传输网,实现了信息自动采集、接收、处理、传输和监视。建立了水情遥测系统、水情信息会商系统和水情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洪水预报作业模型化,提高了报汛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建成了三防办公管理、三防信息查询、远程监控、三防pda预警和台风预报分析等系统。
6)应急抢险队伍、人员和物资保障。市区两级已组建由防汛抢险和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防汛机动抢险队,初步装备了现代施工机械。已初步建立一个由水利、水文、气象及其他灾种方面经验丰富、素质良好,并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专家 ……此处隐藏34314个字……人民政府或者其他部门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力量疏散群众,控制事态的扩大和危机的升级。
市、县各级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按照事件的级别,有关领导和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设立现场指挥部。应急指挥部或现场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立即组织调动应急救援人员和社会力量,按照预案分工和事件处置规程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三)恢复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急处置是社会安全事件的治标措施,而恢复与重建则是社会安全事件的治本措施。因此,社会安全事件的恢复与重建,应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预防事件发生的措施,消除诱发事件的因素。目前,我市社会安全事件应对恢复与重建机制中初步建立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其一,社会安全事件状态的平息制度;其二,社会安全事件损失的评估规则;其三,对社会安全事件中心理受到创伤的人员进行心理关爱;其四,社会安全事件行为主体的调查及其责任的追究和处理;其五,社会安全事件善后工作计划的编制与实施;其六,事后总结与报告。
二、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警机制不完备
由于我市目前没有统一的紧急事务管理机构,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而且,政府也没有从市安全和市利益的高度制定反危机战略,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发生之前特定潜伏期的种种外部表征,而在危机爆发后处理过程中政府往往“高阵磨枪”,仓促上阵,形成撞击式的被动反应模式。
(二)处置机制效率低
一是应急组织不完善
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通常做法就是成立临时机构,这些临时机构都只是在危机发生之时才临时设立,危机过后就撤销解散,人员各自回归原单位,以后再遇到重大危机,又如法炮制。显然,这种临时工作机构存在明显的不足:1。临时组成的机构和人员缺乏连续性,一般都是就事论事,因事设人、设岗,不利于社会安全事件应对经验的保留;2。临时机构每次危机的应对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不利于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3。因临时机构事前没有一个有效的危机处理计划与危机处理操作方案,再加上各相关组成部门追求自己利益,容易导致管理政出多门,指挥混乱,联动困难,不利于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健全。
二是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影响着国家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而非是特定的某个人、某个团体。所以,当社会安全事件出现时,应尽可能集中全社会的力量,而不单单是政府的孤军奋战。民间公益组织有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们能协助政府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和后勤工作,安抚公众的紧张情绪,帮助政府安排公众的生活,宣传政府的应急措施,在政府和公众之间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而在我市政府在应急反应中势单力薄,没有充分利用民间公益组织的力量、发挥其作用,使得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应急处理渠道不畅通,造成的结果是在危机中许多本可以由民间公益组织参与完成的事务,不得不由政府单独完成,加大了政府的工作成本,也延长了危机处理的进程。我市政府应当加强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使其真正成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纽带,并在未来的危机应对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信息处理制度不灵敏
信息披露机制在社会安全事件应对中非常重要,掩盖事实真相只会加剧紧急危险,造成民众的恐惧心理。政府如果在危机发生后,没有建立良好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公众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处境,也无法事先作出有效的防备,未知的恐慌往往比现实的灾难更严重,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市很多的社会安全事件都出现了政府对信息处理的不足。在一些事件中,由于正常的大众传播渠道(报纸、电视等)的功能发生了故障,事实真相得不到有效传播,人们只好凭空想象或者靠口头传播,这样的结果就造成虚假信息的流传和谣言的泛滥。
由于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来自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恐慌在民众的一次次口头传播中被不断放大。如***事件,谣言四起,面对群众的疑问,没有进行正确、及时、有力的舆论引导,及时让谣言止于真相。
三、推进市重大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预警机制的完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警机制是应急体系连锁反应的警示灯,其顺利运转为整个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一方面把社会安全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防止危机的爆发;一方面为后期具体应急工作的展开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及时控制形势,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收集系统的任务是对有相关危机风险源和危机征兆等信息进行收集,把可能造成威胁的事件一一列举出来。可以说,信息系统是整个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如果信息得到及时监测,社会安全事件就有可能避免或减轻;相反,则有可能带来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信息收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大众传媒。现代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体的受众范围广,信息量大。第二,现场调查。管理者通过定期定点的例会制度,或到实地调研,听取各方面人士的看法和意见,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第三,民情反馈。民众通过一定的渠道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信访部门接待群众上访。
(二)应急组织的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从实际管理看,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基本上都设置在办公厅(室),由办公厅(室)主任兼管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能包括值守应急、决定办理、工作督促、预案编制、事务协调、协助处置、信息调研、宣传培训等。我市目前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机构主要设在综合职能部门,而不是由一个独立的专业职能部门来承担。这种机构设置体制,实践中可能会给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处置带来较大的不便。一方面,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监测工作,各级政府综合部门由于自身人员、装备所限,必须依托专业部门(如公安、消防、卫生)等开展,这不仅使得危机管理部门难以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及时作出分析、研判和预警,而且也可能使得对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的危机教育、宣传、培训大打折扣,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由于应急管理机构与政府其他部门平级,在当前我市行政体制架构下,应急管理机构如何协调各专业部门共同、高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更好地发挥危机答理机构在危机事件预防、监测和处置中的职能,提高危机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效果,设立专业危机事件答理职能部门,将现有分散于公安、消防、民防、卫生、交通、电力、气象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全面履行危机的预防、监测和指挥、处置职责。该机构可以按照危机答理工作的需要,设立规划、指挥、行动、保障等下属机构,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装备,全方位收集汇总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大力开展对各类社会组织和民众的日常教育、培训和演练活动,协调各专业职能部门开展专业研讨和演练,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民众预防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应急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