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时间:2025-03-03 12:41:04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本文共6654字]

【导语】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手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是本课教学重点。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联系实际客观评论当今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整体把握。

提问:“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明确:“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论证分析。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一)请同学们先浏览l~7段。

提问:文章一并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 “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问:“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明确:封闭、落后。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

提问: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明确:搞“送去主义”。

提问: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明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提问:为什么要送?

明确: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提问: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媚外、讨好。投降。

提问: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明确:捧,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提问: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它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反语,这是写作手法。“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提问: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明确:“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提问: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明确:叫花子,要饭的。

提问: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明确:同情他。打发他。

提问:“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明确: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提问:“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明确: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毒害。欺骗。侵略。掠夺。

品味语言: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1、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小结: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拿来,自己来拿!鲁迅先生提倡“盒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思路称为因果论证。

(二)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

提问: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引导)请看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明确:泛指学术文艺。是文化遗产。

提问: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三种人的本质是什么?

明确: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虚无主义,盲目排斥。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提问: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明确:占有,挑选。

提问: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明确:鱼翅、鸦片、烟枪和魍灯、姨太太。

提问: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明确:“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有益。我们讲到“大宅 ……此处隐藏1901个字……去”做得不够。我们相信我们优秀的东西一定能得到世界的认可。成龙、李连杰的武打片成功打进好莱坞就是证明。

三、总结。

对一种文化,一种物品,一种技术我们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鲁迅的《拿来主义》就全面地分析了对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的态度。而现在也一样,传统并不过时,洋货也不一定就适用,应此我们应该批判着接受。

板书设计:

闭关主义——封闭落后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因果论证

要自己来拿

大宅子——文化遗产

鱼翅——文化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并存 比喻论证

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文化糟粕

附:关于“拿来主义”

“中国走向世界”,也可以说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走出去,正由于外面有人推门,敲门,摸门,甚至破门跳窗而来。“闭关自守…‘门户开放”,那种简洁利落的公式套语很便于记忆,作为标题或标语,又紧凑,又容易上口。但是,历史过程似乎不为历史编写者的方便着想,不肯直截了当地、按部就班地推进。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有时只开了半扇窗,却关不上门,有时门和窗都紧闭,只留下门窗缝和钥匙孔透些儿气。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不伤风着凉;门窗半闭,又防屋子里人多,会闷气窒息;门窗半开半掩,只怕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谈论历史过程,是否可以打这种庸俗粗浅的比方,我不知道。 (钱钟书《“走向世界丛书”序言》)

>>>下一页更多“拿来主义课文原文及注释”拿来主义课文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⑵,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⑶,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⑷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⑸,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6〕。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7〕,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⑻”的仪节⑼,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⑽。尼采〔11〕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⑿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⒀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14〕。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⒂”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⒃(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⒅;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⒆,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⒇。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21),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22),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课文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中华日报·动向》,署名霍冲。

⑵“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3〕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国家相继签定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泛指文学艺术

〔5)指当时国民政府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古典艺术展览。

〔6)指当时国民政府在西欧各国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

⑺ “象征主义”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大晚报》报道:“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则经朝野一致提倡,引成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见中国之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即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鲁迅曾在《花边文学·谁在没落》一文中批评《大晚报》的这种歪曲报道。

⑻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⑼礼节

⑽大方,气量宽宏

(11)尼采(F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这里所述尼采的话,见于他的《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

(12)一九三三年六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五千万美元的“棉麦借款”,购买美国的小麦、面粉和棉花。这里指的可能是这一类事。

(13)指体面。

(14)指实际事例。

(15)适合现时或表现现时;时髦。

(16)同“阴德”,指在人世间所做的而在阴间可以记功的好事。

(17)这里是讽刺作乐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于人的邵洵美等人。

(18)指懦弱无能、害怕借鉴、拒绝继承的逃避主义者。

(19)指文化中有用的精华部分。

(20)指文化中有益又有害的一类事物。

(21)指文化中有害的槽粕部分。后文的”烟灯“”姨太太“意同。

(22)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本文共665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