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卖炭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学生思考、填表。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 ……此处隐藏5395个字……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描写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语句。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一、新课导入
导入:时常在古诗苑中漫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作。很多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这样的诗词你知道哪些呢?
补充: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悯农》杨万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水浒传》施耐庵
导入:其实在文学作品中,谈及悯农的不甚枚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板书:卖炭翁白居易)
二、教授新课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正音:骑:jì;将:jing;系:jì。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明确:七言为主,基本上是二二三,断句根据句意。
【三读古诗理清大意】
质疑:同学间解决疑难语句的大意(预设质疑不多,顺势分享故事补充白居易文风特点:浅白如话,介绍作者)
朗读:“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注意其意思及断句。
引导:“可怜”一词的含义,并拓展其意思。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怜悯)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可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可爱)
追问:诗中“可怜”是怜悯,卖炭翁哪里让人怜悯呢?
心理描写,“忧炭贱”“愿天寒”六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卖炭翁内心的矛盾与心酸。寒冬时节,自己穿着单薄,但为了炭能卖一个好价钱,还希望天更冷些。这无不体现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着实可怜。
【分析人物,理解情感】
提问:诗中还有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卖炭翁可怜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抓关键字词分析,或者从人物形象对比的角度分析)
明确: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动作描写,“伐”“烧”写出了卖炭老人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的南山中辛苦劳动的艰辛。
引导读:秋风萧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_________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从整体面貌上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两鬓苍苍”“十指黑”两个数量短语,一黑一白的比较,更加突出了卖炭翁的艰辛。
引导读:“烟火色”“苍苍”“黑”,这是诗人用简笔勾勒了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负担着生命的全部期望,为了生存,他已经__________。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驾”“碾”“歇”三字,写出了卖炭翁年老体弱,运炭卖力。
引导读:此时此刻,卖炭翁心酸无力。他早起开窗看到________,于是____,此时_______。
4、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一车炭,千余斤”,宫使不懂其中的艰辛,换了“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等值的强换,卖炭翁心有怨言却无能为力。
5、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裳儿。
外貌描写,“黄衣使者”“白裳儿”写出了宫使生活滋润,小人之间勾结谋私。神态描写,“翩翩”快活的样子,展现了宫使的得意。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吃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把”“称”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可恶嘴脸。“回”“牵”写出了宫使蛮横无理,强取豪夺的丑陋面孔。
【全诗朗读,体会情感】
提问:卖炭翁伐薪累、烧炭苦,运炭艰辛,还遇到小人作祟,我们不得不哀叹一声“唉”,如何读出这种悲叹呢?
明确: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心酸无奈的叹息。(尝试在诗歌前加感叹词“唉”酝酿情绪)
唉!卖炭翁……
【补充背景,提升情感】
提问:同学们,“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是不是只有卖炭翁的生活苦上浇油呢?
解读诗歌写作背景
此诗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提问:宫使嚣张跋扈,盛气凌人,宫市盘剥私肥、勒索掠夺,是谁助长了如此黑暗风气呢?
明确:社会制度,社会环境
追问:黑暗制度下的卖炭翁“可怜”,其他劳动者呢?
明确:诗歌主旨揭露宫市的罪恶及统治阶级的残暴,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顺势补充白居易诗歌创作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此文正是揭露当下。
【勾连佳作,升华情感】
引导:有一句话这样说:文学艺术家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而且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不是卖炭翁一个人的悲哀,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是所有底层劳动者的悲哀啊。
难怪杜甫大声疾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难怪白居易创作的《观刈麦》,得到世人共鸣。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卖炭翁》教学设计(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